洪林镇上的“虾客”行|热消息
因为龙虾,一群象牙塔里的科研人员与一群地地道道的农民在安徽宣城市宣州区洪林镇不仅产生了人生的交集,还演绎了一组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虾客”故事。
在宣城,提到洪林镇,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虾肉鲜美、饱满的小龙虾。不过,当地传统的稻虾共生模式,不仅效益比较低,而且在高温季节容易发生“五月瘟”,病害比较严重。但自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的一群学生到来后,这种状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资料图】
洪林镇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有一个宣城稻渔种养科研中心,是由洪林镇政府与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合作设立。科研中心2020年底基本建成,现作为学院的科研基地之一。
学院2019级博士生张冬冬到来后,带领团队一帮学弟学妹们探索出“小龙虾—水稻—河蟹”“小龙虾—水稻—罗氏沼虾”“小龙虾—再生稻—小龙虾—再生稻”等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们将高温期的那茬虾换成罗氏沼虾,沼虾在高温期产量好,价格也高。”现在已是上海海洋大学博士后的中心负责人张冬冬说。
为了避开集中上市,提高龙虾经济效益,他们还带动周边养殖户学习养早虾。
“如今早虾的市场需求非常大,但苗种供应不上。”张冬冬告诉记者,从2021年开始他们就在做大棚育早虾苗,2022年开始室外土池尝试育早苗,目前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今年,张冬冬团队正在开展再生稻育小龙虾苗,同时着手小龙虾苗种的选育。“安徽是第二大的稻渔省份,仅次于湖北,这两年稻渔面积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巨大的小龙虾市场却没有一个本地化的苗种,所以我们想做不同性状的苗种选育。”张冬冬说。
此外,团队还在当地开展稻田养老头蟹的尝试。张冬冬测算了一下,一口塘大部分都是老头蟹,在6月份放入豆蟹,到10月初开始卖老头蟹,市场平均售价一斤十几元,规格平均在1两左右,经济效益前景将会相当广阔。
这些新技术和新观念给当地的传统“养虾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位于洪林镇的安徽棋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今年又新增流转土地3000多亩,加上此前流转的土地,该公司流转土地总面积已达13000亩,龙虾田8000多亩。
加大土地流转面积与科研团队带来的信心有着极大的关系。据洪林镇棋盘村第一书记、安徽棋盘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方汝斌介绍,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开发“稻虾轮作”模式,每年三四月份投放龙虾苗,六月迎来龙虾销售旺季,紧接着7月份种一季水稻,稻子收获后继续放养虾苗。这种互补互益的生产方式,在不增加土地使用面积的情况下,实现了土地收益最大增值。
“现在,洪林镇的水稻田一年365天都不闲着。”方汝斌说,“到农历5月份左右,那时候是旺季,一天早上能收两万斤。”
在洪林镇七景村,虾农李孝强现在也成为一名“新虾客”,他每天都会和妻子来到虾田,时刻关注着小龙虾的生长情况。“到了盛夏时节,这些龙虾便可以卖上个好价钱。这几年,我们家正是靠着小龙虾养殖,在致富路上越走越顺,收入也比以前多很多。”李孝强说。
据洪林镇副镇长李建华介绍,该镇正在做一个龙虾深加工项目,“现在厂房基本已经建好,设备正在计划购置中”。(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华)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