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班取消规则或变严格,利好旅客出行、航司压力更大了
界面新闻记者 | 薛冰冰
近日,民航局发布关于征求《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修订思路的通知。通知称,民航局运行监控中心启动修订《民航航班正常统计办法》,现就修订思路向各单位征求意见。
修订框架中提到,拟将航空公司在计划离港时间前24小时取消的航班计划不计入正常统计范围,24小时内取消的航班,按不正常航班统计。航班计划动态调整后的统计规则也将在《统计方法》修订的同时予以明确。
界面新闻注意到,民航局此次对航班正常统计方法的修订,早在年初就有预兆。今年1月6日,民航局举行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会议报告提到:“修订航班正常统计办法,科学设定标准,减少航班执行前24小时内的临时取消,提升运行稳定度。”
(相关资料图)
海南航空一名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新闻,早些年民航航班正常统计方法是按日历日,即提前一天取消次日的航班,不列入航班正常统计范围;最近几年时限放宽,执行标准改成提前6小时以上取消,不计入航班正常统计范围。
据界面新闻了解,近几年航班取消时限放宽,主要还是和疫情有关。由于出行充满不确定性,旅客提前购票期明显缩短,临近出发才能确定行程。对航空公司而言,也要到临近出发时刻才能判断一趟航班是否“保本”能飞。此外,过去三年疫情形势严峻,不同城市防控政策也随之在变化,因“公共卫生原因”临时取消的航班也不在少数。
国航一名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疫情期间那是没办法,但是现在不一样,公司飞机都不够用了,每天排班量满满的,临时取消的航班占比很低”。
民航市场回归常态化后,为了提升运行稳定度,避免航班临时取消给旅客出行带来不便,民航局筹划对航班正常统计方法进行相应调整。从时限来看,之前的“提前一日取消”或“提前6小时取消”,都给航空公司较大的时间余度。
例如,提前一日取消次日的航班,只要在出发前一天24:00前取消航班,都不会影响航班正常率。一旦改为“提前24小时取消”,航空公司用来航班决策的时间就会缩短,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更大。
海南航空相关人士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如果执行新的统计方法,意味着规则改变。航空公司临时取消的航班会减少,计划性取消的航班会增加。
他还提到:“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折中,回退至以往的规则,即提前一个日历日取消,在目前的气象预报水平、运管委协同工作机制等条件下相对更合理。”
界面新闻采访中了解到,航空公司判断一趟航班是否取消,主要有几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种是天气、流量控制、突发事件等非航空公司自身原因造成的被动取消;第二种是机械故障、飞机调配、机组等航空公司自身原因,也不得不取消。
天气原因临时取消航班的情况颇为常见。前述海南航空人士称,国内的空域航路资源有限,天气不好时可运行的总量就会降下来,民航局会组织各地运管委取消部分航班来避免超量运行,就会导致临时被动取消。
航空公司决定是否要取消航班,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收益。国航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表示:“在航班操作取消的流程中,航班计划部门是其中一个环节。航线部门提过来的每一班,航班计划部门都要测算边际收入,要是边际收入为正就不会同意航线部门提的取消申请”。
他解释称,一趟航班运行的总成本等于变动成本加上固定成本,航班运行收入等于客运收入加货运收入。当航班收入减去变动成本为负时,意味着飞机执行这趟航班比停着不飞更耗钱,这种情况下航空公司宁愿取消。(注:油料、餐食、起降等属于变动成本,飞机维修保养、折旧摊销等属于固定成本)
而一趟航班收入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客人数(客座率)和票价水平。华夏航空销售部负责人此前公开表示,疫情期间由于客座率低,航班取消的情况确实时有发生。比如旅客提前订票时,看到一天内有多个从A地飞往B地的航班,而航空公司统计之后如果旅客人数较少,会将旅客集中到一个航班上,其他航班则会取消。
海南航空相关人士告诉界面新闻:“现在疫情已经过去,大部分航班收益都还不错。正常情况下,航司留到48小时以内的航班都是愿意保留飞的,临近取消大概率是因为天气原因、空域无法保障等情况被动取消的”。
航班正常统计方法一旦修订,航空公司压力会倍增,但对旅客而言是实实在在的利好。
在航空公司票务、行李、会员等各类服务中,旅客最为关心的就是“不正常航班服务”。多年来,民航局通报的航空运输消费者投诉情况里,“不正常航班服务”往往是占比最高、最密集的投诉类型。以2022年12月为例,不正常航班服务投诉占比达到54.04%,投诉受理数量8121件。
因此,减少航班延误、提升航班正点率也是衡量一家航空公司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2023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透露,我国航班正常率连续五年超过80%。另据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年全国客运航空公司共执行航班378.59万班次,其中正常航班333.14万班次,平均航班正常率为88.00%。
标签: